芒果体育新闻中心News

微视角呈芒果体育现地方小吃产业 色香味解读共同富裕大计

2023-07-23 15:05:47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芒果体育近年来,关于共同富裕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,国内外各界高度关注,也成了新闻人的报道热点。作为新华社记者,我们也在思考,除了对内主题报道的“正餐”,能否烹调几道由外国人体验、以微视角呈现的“小菜”?

  报道团队以浙江为“麻雀”,剖析地方小吃与共富大计的“美美与共”芒果体育。在新华社CNC的支持下,报道团队将镜头对准缙云烧饼、金华火腿、温州鸭舌等浙江名小吃,新华社记者与温州海外传播中心“洋主播”英文出镜,从小吃一路探访生产源头,制作了《舌尖上的浙江》系列视频。播发后,视频总浏览量超过1000万,媒体采用达154家。海外受众中,有的体验了“新鲜”,有的感受了“乡愁”。

  在这一系列视频中,我们能看到大与小的辩证——记者和“洋主播”亲手制作或深入工厂,深度体验地方特色美食,落脚于小吃带来的富民之道,将共同富裕大主题内化到百姓生活中去。视频的趣味性和亲切感,勾起了不少海外华人的乡愁记忆。

  我们能看到分与合的互动——温州海外传播中心有80多位活跃的外籍主播,且在拍摄、剪辑等方面颇有专长。而浙江分社派出的年轻记者英文流畅、镜头感强,善于准确把握主题。CNC编辑则在创意、剪辑、宣发等方面全程指导,时度效把握精准。

  我们能看到内与外的联通——为便于海外受众接受,我们将缙云烧饼对标意大利披萨,金华火腿对标西班牙火腿,温州鸭舌对标法国鹅肝,通过中外主播互动,激发受众共情。面对中国东南沿海的地方小吃,很多海外网友大呼“看饿了”,留言“我需要食谱”。

  ▲记者崔力(左一)和“洋主播”Alex(中)体验式采访缙云烧饼制作。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方列摄

  金黄酥脆的饼皮里,夹着飘香的梅干菜和满满的肉馅,一口气吃完,既饱腹又美味。

  拍摄前,我们提前一天去小吃店踩点,隔着玻璃便能看到烧饼师傅周凯在娴熟地制作烧饼,和面、擀皮、包馅料,用擀面杖把饼擀平,再刷一层薄而亮的糖水,然后伸手把面饼贴到滚烫的饼桶里。

  一进店,烧饼的香味就飘了过来。周师傅很健谈,十几岁就开始做烧饼,在这个行当里算是老师傅了。

  我好奇地伸头去看饼桶,与红通通、热腾腾的炉火打了个照面,脸一阵灼热。桶内饼与饼之间,有着恰到好处的空隙,一排排、一圈圈,贴得整整齐齐,饼面微微颤动着,逐渐变成金黄色。

  与美食为伴,拍摄任务变得十分轻松愉快。拍摄间隙,我们一直围在饼桶周围,一是为了取暖,二是方便取烧饼。正式拍摄那天,为了最佳拍摄效果,也为了满足味蕾,于公于私,我一个人就吃了10个烧饼,“洋主播”Alex吃了8个,这是他从来没有过的体验。

  采访中得知,周师傅是国内十大缙云烧饼大师之一,真是高手在民间啊!看周师傅做烧饼这么轻松自如,我突发奇想,要不我也试试。周师傅欣然应允,说要收我当徒弟。

  围兜上面印着几个红字“缙云烧饼”,我心想,穿上这个围兜,做出来的饼应该像模像样吧?

  哪知,第一个步骤——和面就已经把我难住了。在周师傅手里很听话的面团,在我手里,使了老大劲却左右不成型。包肉馅的时候,眼见着师傅往里塞了拳头一般大的肉馅,我一上手,肉馅没全给包进去,结果饼的外皮五彩斑斓,烤出来之后像个饼皮上堆着菜的“披萨”。

  不过,我这个“笨徒弟”也有些许可取之处。周师傅说,很少有第一次做烧饼就敢把手直接往饼桶里伸的。把手伸进饼桶的我刚想美滋滋,结果感觉炉子忽然变烫,一个不小心,直接把饼扔进了炉火里。

  亲手做一次才发现,小小的烧饼原来暗藏玄机。其实,缙云烧饼除了好吃之外,还有许多有意思的故事。相传早在几千年前,烧饼桶是轩辕黄帝的炼丹炉。有史书明确记载时,缙云烧饼已经延续了数百年,与当地文化息息相关。缙云的老人们说,以前,烧饼师傅是“一根扁担挑着两个桶”,沿街叫卖的,前面挂着馄饨锅,后面挂着烧饼桶,跟着戏班子,戏唱到哪里,观众跟到哪里,缙云烧饼就卖到哪里。

  如今,缙云烧饼不仅是一种食物、一门手艺,还是依托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起来的富民产业。不仅是烧饼的制作工艺讲究,就连做烧饼的桶也有门道。

  烧饼协会会长告诉我,当地2014年就成立了“烧饼办”,专门支持烧饼产业的发展,2021年缙云烧饼的产值已达27亿元,这些烧饼连起来,差不多能绕地球一圈。目前有2.3万人从事缙云烧饼相关产业,“缙云烧饼”的店铺也已开到海外16个国家,“中国烧饼”正走向全球。

  尝完第一个烧饼,Alex告诉我,在他的家乡英国,有一种食物和缙云烧饼长得很像,不过味道不同。他说:“无论来自世界哪个地方,人们对美食的喜爱都是相通的。为了制作出好吃的食物,人们愿意去等待、去花心思,这一切是人类共通的。”

  提起浙江金华,很多人会想到金华火腿。在汪曾祺、梁实秋、金庸等文学老饕的笔下,都能找到其身影。金华火腿是世界三大火腿之一,也是全国知名的食品名片。

  如何别出心裁、通过短视频“腌制”出一条“活色生香”的金华火腿,并向海外受众传递其中的中国味道,既能高效地传递信息,又具备趣味性和视听美感,成了摆在我们眼前的难题。

  拉开一间民宿的窗帘,透过窗户看到的,不是江南山水风光,而是现代化的猪舍和几头熟睡的“两头乌”。这是我们为视频特意设计的开场场景,灵感来源于Alex——这是他此次探访印象最为深刻的场景。

  正宗的金华火腿,是采用金华“两头乌”的猪后腿特制而成,“熊猫猪猪·两头乌国际牧场”也成了记者探访金华火腿的第一站。

  在这里,5G智慧猪舍采用了自动巡检、智能环控、实时监控、精准饲喂等先进智能设备,能展现从种猪的选种、交配、怀孕,到小猪生产、保育,再到育肥出栏的完整过程。

  这些“两头乌”每天生活在舒适宽敞的环境中,享受着夏天有空调、冬天有地暖的高规格待遇。吃原粮、喝泉水、听音乐、玩玩具就是它们的日常生活……用猪舍负责人的话说:“全世界最好的猪,就要住全世界最豪华的猪舍。”

  这些场景都成了很好的拍摄取景画面,也成为印证金华火腿品质优良的最好注解。

  关于金华“两头乌”的翻译,市面上有Two ends black、Panda pig两种不同的译法。我们征询了Alex的意见。他说,在英语里,“Two ends black”的说法会让受众不知所云,“Panda pig”则十分形象生动,也和中国文化符号熊猫建立起了勾连。我们遂选取了后者这一更为贴近受众的译法。

  采访拍摄的第二站,是一家传统手工腌制火腿的工厂。金华火腿始于唐宋,凭借独特的腌制和加工方法,2008年,金华火腿腌制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  金华火腿以其色香味形“四绝”而著称,一只只腌制好的火腿色泽鲜艳,红白分明。而要成为一只合格的金华火腿,需经历腌制、浸泡、晾晒、发酵、堆叠等纯手工工序,从立冬到秋分,历经四季轮回。

  拍摄时恰逢火腿晾晒工序,天气晴好,上万条火腿挂在晒场上,整整齐齐,蔚为壮观。我们用无人机记录下这一传统手工制作技艺。

  与此同时,城市的另一侧,现代化车间内的火腿生产有条不紊。车间里可以模拟自然温度和湿度,让金华火腿产量提高的同时,优级品率也大幅提升,从而实现生产现代化、标准化、规模化。从手工作坊到工业生产,现代化科技为金华火腿带来了新的生命力。

  相比于直接通过“夫妻店”致富,金华火腿更大层面上通过产业的上下游带动就业,从而带动致富,这也是我们视频的落脚点。据统计,金华当地直接从事金华火腿生产的有3000多人,带动周边地区上下游就业人数超5万。金华火腿不仅成为一张美食名片,也让很多人过上了更好的生活。

  “火腿倒挂在房梁上,祖母就从滴油处开始切片,与老豆腐和酸菜一同放进砂锅里炖,那个鲜味至今想起来都让人垂涎欲滴……”作为参与记者,许舜达从小在金华长大,对金华火腿有着独特的感情。一道原本普通的菜肴,加上一两片金华火腿,都能调动起香味。

  美食,往往不止于美食,也是很多人挥之不去的家乡记忆。视频推出后,在新华社客户端阅读量超过125万,海媒互动热烈。

  将近4分钟的视频,我们拍摄历时2天芒果体育。从原材料到餐桌佳肴,从手工作坊生产到智慧化机械制作,从非遗手艺到惠及无数家庭的共富产业……金华火腿的故事,真香。

  在这一系列视频中,鸭舌这个主题是最不好操作的。对外国受众来说,缙云烧饼“对标”意大利披萨,金华火腿“对标”西班牙火腿,都是非常自然且水到渠成的对比。

  然而温州鸭舌,虽然很有特色,也带动了地方共富,但它的国际美食对标物是什么呢?

  鸭舌是国外观众很陌生的食材,而且是禽类不常被食用的器官,如何介绍它才易于外国人接受?我们急需找到一种同为动物脏器,并被广泛接受的食品。

  猪肝?太中国了。牛肚?虽然意大利佛罗伦萨的牛肚面包很好吃,但依然属于小众食物。牛舌?日式烧烤里的美味,但尚难走出亚洲的饮食文化圈子。

  “有了!我们想到一种可以和鸭舌对应的西方菜肴——鹅肝。”微信群里CNC编辑的一句话,瞬间点醒了大家。

  可不是吗,鸭对鹅,都是禽类;舌对肝,都是脏器。真是如同“天对地,雨对风,大陆对长空”似的般配。

  视频的主旨是舌尖上的共富。如何从比小拇指还迷你的一根鸭舌,上升到共富这么宏大的概念呢?在了解了温州鸭舌产业的发展后,这个问题的解决比我们想得简单一些。

  不像据传有超过600年历史的缙云烧饼,也不像古已有之的火腿腌制手艺,鸭舌走上温州百姓的餐桌是一件“很晚”的事情,是规模化养殖和精细化农副产品加工发展的结果。20世纪80年代,大规模养鸭以后,温州的副食加工业崛起,鸭舌才逐渐被发掘,直到今天成了名菜。

  而温州鸭舌从家庭餐桌,到卤味作坊,再到流水线生产的生产工艺发展,也暗合了中国近几十年经济发展以及迈向共同富裕的基本逻辑。

  采访中,不论是夫妻店店主还是鸭舌生产工厂里的工人,在口罩的遮挡和平实语言的背后芒果体育,我们能感受到笑意荡漾。一位工厂女工告诉我,自己一个月收入能达八九千元,生产旺季能拿到一万多元。

  这个数字,在当地一点不低,然而仅仅这一家企业,就提供了430个就业岗位,还吸纳了上下游产业近1000人工作。每一个岗位的背后,都是一个家庭,可能有耄耋老人,也可能有年幼孩童。这一家乡镇企业,让上千人有一份体面的收入,上千个家庭有幸福生活的物质保障,而整个产业又能带动多少上下游就业机会?这不正是共同富裕的要义所在吗?

  据统计,温州卤鸭舌的年产量为1.2万吨,占全国消费量的40%。我们要顺着一根鸭舌,管窥这组数字背后的庞大产业和共富事业芒果体育。

  鸭舌这一集有一个有趣的设计。和前两条视频不同,作为中国记者的我,是被毛里求斯人苏玛带领着体验温州鸭舌的。苏玛已在中国生活13年,现在是温州一家医院的医生。拍摄时,我不禁心想,从外表上我比她更像中国人,而镜头里,她看起来比我更像一个温州人。

  在拍摄的前一天,苏玛刚值了一个“大夜班”。一开始我们都以为她是在医院值班,直到她说自己值班的地点是在高速公路口,我们才明白,原来她在做防疫志愿者。这份志愿者工作,她从2020年初疫情刚暴发时就开始做了。而当天结束拍摄后,她还要再去高速公路口值夜班,协助防疫工作,着实令人动容。

  还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。采访鸭舌生产车间负责人时,他先介绍了如何保证产品质量、延长存放时间,末了,他口出金句:“温州人遍布世界,我们的产品随着温州人走向世界。”

  这句话余味深长。回味这句话,我深受触动:远在异国他乡时,最想念的,不正是家乡的味道吗?温州人敢拼敢闯,在全世界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,而温州鸭舌陪伴温州人走遍世界,不知在多少个想念家乡的夜里,成为遍布全球的温州游子嘴上、心里的一味乡愁芒果体育。这一个个“中国味”的背后,不也是一颗颗跳动的“中国心”吗?
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