芒果体育新闻中心News
芒果体育沙县小吃:小吃里的大国奋斗史
芒果体育清晨走在沙县街头,街边小吃店的蒸锅已是热气腾腾,顺着晨曦往巷子里散去,店内是奶奶哄着孙子吃蒸饺芒果体育、扁肉,吃完早餐的人一边付钱一边和老板娘拉几句家常。在明丽悠闲的县城,小吃已经成为当地人的生活方式。 但沙县小吃的源头并不在城里,要继续深入到县城数十公里外的夏茂镇。上世纪九十年代,村民们为了生计挑着担子在城里叫卖拌面和扁肉,从此开启了沙县小吃走向世界的开端。 “二十多年来,村民们把沙县小吃开到全国、全世界,吃了不少苦,但也有大回报。村民钱包鼓了,讨了老婆,娃儿都考上了大学成人成才,城里有房子,现在又回来建设村庄。”夏茂镇长阜村村支部书记林英民对记者说,“万万没想到这小吃能有这么大的能量,让村子、村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。” 习在闽工作期间,先后两次到沙县调研沙县小吃,其中一次是2000年8月8日到沙县夏茂镇长阜村调研时,要求加强以沙县小吃业为支柱的第三产业,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。这句话至今仍印在长阜村的村史上,记在村民心中。 坐在长阜村村西头的巨大樟树下,听着村民讲述各自在外经营小吃的经历,波澜起伏。沙县人的创业故事,是他们的自我奋进,也代表着无数中国人的奋斗史。 “如果过年来,你们的采访车村里都没地方停。”林英民说,平日村民在全国各地经营小吃生意,过年回村,村里广场都是小汽车,“各省的牌照都有芒果体育。” 村民陈桂清和丈夫就是常年在外的“小吃人”,1998年,外出福州,2000年北上浙江杭州,二十年来一直在浙江开沙县小吃店。陈桂清告诉记者:“靠着一碗拌面一碗扁肉地卖,家里光景越来越好,孩子考上大学,以后不用吃我们那样的苦了。” 沙县有句被广为传颂的话:“扁肉是砖,拌面是钢,盖起了沙县的高楼大厦。”长阜村村委会委员林英江说,他在外经营小吃十八年,在安徽芜湖用扁肉和拌面“捞”来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。 林英江对2000年8月8日的视察至今记得非常清楚,那年他23岁,在村委会任团支部书记,是当时的工作人员。“那年我记住了一个话,要加强以沙县小吃业为支柱的第三产业,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,这句话对我整个人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。” 在村民的印象中,上世纪90年代的长阜村条件非常艰苦,“泥巴路、土砖房,碰上下雨天,路不能走,房子漏风漏雨,附近的女孩都不愿意嫁过来。” 起初,村民思想保守,为了鼓励更多的沙县人走出去发展小吃,沙县政府投入了大量工作推动小吃发展。2000年,沙县大胆鼓励乡镇科级干部停薪留职带头外出经营小吃,林英江看到这一文件后,第一个报了名,当年底就去了省城福州,后来辗转到杭州、芜湖,一干就是十八年。 “一元进店,二元吃饱,三元吃好。”这是沙县小吃最初的市场定位,陈桂清、林英江们起早贪黑经营着这些沙县小吃店,用物美价廉的蒸饺、扁肉、拌面、炖罐,征服了全国人民的胃。 据统计,经过二十多年摸索,如今的沙县小吃生意遍布全球62个国家和地区,全国沙县小吃门店超过8.8万家,营业额近500亿元。其中,沙县籍业主经营的小吃门店约3.2万家、6万余人,超过64%的沙县小吃是县外人经营,不仅带动本地人致富,更撑起了千千万万个家庭发展。 二十多年,沙县小吃“飞”上了天,村里在外闯荡的年轻人讨来了全国各地的媳妇,这是村书记林英民对长阜村发展历程的总结,“自我奋斗得来的收获最让人知足。” 洗菜、和面、包馅、速冻……在沙县小吃产业园里,一条自动化生产流水线不停运转,各类食材自动被包成了一个个精致的柳叶蒸饺。“一天能生产近10吨饺子,只需要16个工人操作,过去手工包这么多饺子要200人。”车间负责人告诉记者,饺子可以标准到每个都是14道褶。 这一幕让林英江非常感慨,“过去做生意时,蒸饺都是我和老婆手工包,每天要包到深夜才能够第二天的量,还为此落下了颈椎问题。” “市场对餐饮要求越来越高,我们沙县小吃也要不断创新,引入新技术、新理念,跟上时代脚步。”沙县小吃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张鑫告诉记者,沙县小吃二十多年发展史,背后是沙县人坚持践行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的新发展理念。 45岁的张鑫被称为“沙县小吃的活历史”,沙县刚发展小吃产业时他就参与其中芒果体育,对沙县小吃如何一步步成长都极为熟悉。 张鑫说,刚开始他们也不太清楚怎么做好沙县小吃,但1999年调研时有一个提法,是“沙县小吃业的成功之处在于定位准确”,“‘定位准确’这个概念为我们打开了思路芒果体育,后来沙县小吃进入每一个区域市场,都要研究如何做好市场定位,如何创新。” 张鑫举例说,为了打入长三角市场,他们专门派团队去上海驻点,研究上海市场特征,包括消费人群结构、口味、本土小吃、市场推广手段等等。“我们结合上海市场特征对沙县小吃进行了本土化创新,很快就打开了上海局面,这样长三角也迅速开枝散叶。” 数据显示,长三角是沙县小吃第一大市场,在沪苏浙皖四地共有3.8万家小吃门店,占全国门店的43%。 统一形象标识、服务,由中央厨房自动化生产原材料,为全国沙县小吃门店提供高质量保障的供应链,是沙县近年推动的革新。除了蒸饺的自动化生产,还有诸如花生酱、炸酱等各类配料的集中供应。 “沙县小吃很多餐品的精髓是酱汁,但过去酱汁单一,越来越难被消费者接受,我们就开始专注酱汁研发,至今已推出60多种配料。”沙县醉有才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企划部经理杨翊说,疫情后为了适应市场,先后推出了“老坛酸菜鱼面”“红烧牛肉面”等5款适合外卖的小吃新品。 “创新是第一位,其后是协调、绿色,沙县小吃全产业链引入了环保标准。开放、共享更是我们沙县小吃的骨髓,64%的沙县小吃是由非沙县籍人口在经营,足见开放共享。”张鑫感慨,我们把沙县小吃品牌和供应链做起来了,全国人民都可以随时加盟开店。 行走在沙县田间地头,一种强烈的历史纵深感涌上心头——过往历史上诸多改革付出巨大成本都未能成功,但在沙县二十年间,多项改革政策皆顺利推行,且远比预想改得深入彻底。 “说来也奇怪,沙县这个地方地处福建南北交通要塞,经济社会结构远比其他地区复杂,涉及改革工作或存在一定难度。但沙县的土改、林改、金改、水改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。”三明市委副秘书长、改革办常务副主任、政研室主任郭亚兴告诉记者,这里面的秘密就是小吃。 自上世纪90年代沙县大力推动小吃业发展,大量人口外出经营小吃,农民的田地、山林都被闲置,最初村民需要请人种植管理,以防荒芜。但随着田地收益提升,村民的闲置田地、山林便成为重要资源,而且村民外出经营都有原始资金需求。 在这一背景下,沙县的土地山林流转便顺利启动了,由于外出村民有较好的盈利能力,银行贷款也进入农村,土地改革、林业改革、农村金融改革都在沙县顺理成章地推动。 沙县官方数据显示,全县三分之二的劳动力在外,闲置的山林面积广袤,如何通过改革实现农民利益与经济发展统一? 沙县的做法是:村集体同国有林场共享林地股权、共同经营村集体林场、共同开展资本化运作、共享林地收益。对村里已有的林木进行评估定价,国有林场按估价占股51%,村占股49%,国有林场投入生产资金对所有山场进行全程管理。 “采用这种混合经营模式,不仅造林费用有人分担,还能让林地得到专业的管护,林农在外专心经营生意不用操心芒果体育。”郭兴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,林场还要给林农兜底,确保每亩出材量达到12立方米以上,在30年培育期里,林农在不入股的情况下,每亩就可以得到1700多元。 “最近沙县在继续深入推动林改,出台了林票制度。”郭兴华指出,小吃撬动的大改革,被沙县总结为“金木水火土”集成改革:“金”是农村金融制度改革,“木”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,“水”是综合治水改革,“火”是沙县小吃转型升级,“土”是农村土地改革。 这一系统改革,已经被福建省肯定,沙县被选为全省县域集成改革试点,为县域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经验。 2018年,在外家业有成的长阜村村民林英江选择回到村委会工作,“当时我看到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,这和2000年8月8日在我们村的说法内在是一致的,当时提法是农村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,促进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,乡村振兴还得靠这个法子来。”林英江告诉记者。 十八年的小吃经营经验,让林英江对未来农村工作充满信心与期待,“因为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’,有了奋斗目标,工作才有干劲和意义。”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